一条火龙乡间绕,声声爆竹真热闹!昨晚,泉港区樟脚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板凳游龙灯民俗活动。登高远眺,火红的板凳龙灯队穿梭于村庄古老石巷与乡村田野之中,一路迤逦行进,所至之处,鞭炮连天,锣鼓喧鸣,往常静谧的小村刹那间化为灯火的海洋。

  村民将花灯绑在板凳上  村民将花灯绑在板凳上

  傍晚6时许,天色渐暗,乡间小路上,几个人抬着村里敬奉的文武尊王佛像,身后跟着腰鼓队、演奏队,紧接着是火龙队伍。火龙灯点亮,游走于乡间小道,或是在崎岖的山间小道和村巷里游动,配合铺天盖地的烟花鞭炮声,场面蔚为壮观。入夜,板凳火龙灯远远望去像一条火龙在游动,非常漂亮。

  记者注意到,火龙灯由13段组成,每段均由同一姓氏的青壮年男性手持。家家户户将花灯固定在木板上,根据花灯的数量在板上凿出圆洞,将安放蜡烛的木桩固定在圆洞上,每块约4米长。根据每家每户男丁的数量,或8盏一排,或10盏一排,村民扛着板凳,首尾相连游于乡间。家族的灯笼上写着各家的姓氏,队伍全长1公里多,村里共有300多个青壮年男丁负责抬龙,加上敲锣打鼓的,总共有五六百人。

  板凳游龙灯一路迤逦行进(庄国辉 肖仁汉 摄)  板凳游龙灯一路迤逦行进(庄国辉 肖仁汉 摄)

  对于传统灯笼,村里的老支书肖联兴表示,他们之前尝试过使用电池灯笼、塑料灯笼,虽然比较简便,但后来很多村民反映,还是传统灯笼比较好看、有意义,他们就将塑料灯笼全部换成传统灯笼。另一个意义还在于,传统纸灯笼也符合当地习俗传承。每年元宵,在游龙途中,纸灯笼难免会不小心烧着,但这在樟脚村却被视为吉利之事,被烧掉几盏,来年再添上几盏,“添盏”寓意着“添丁”。“以前是为了庆祝,如今则添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肖联兴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想出人抬灯笼,祈求人丁兴旺。

  板凳灯像一条火龙在乡间游动(庄国辉 肖仁汉 摄)  板凳灯像一条火龙在乡间游动(庄国辉 肖仁汉 摄)

  樟脚板凳灯有什么来历呢?当地代代相传:樟脚游龙灯兴于元末明初,距今有650多年历史。元朝末期朝廷腐败,朱元璋带兵起义,元军下旨抓壮丁充军打仗,樟脚村民们团结一致,以烽火为信号互相告知,躲过元军的抓捕。明朝建立后,为庆祝战争结束,每年在元宵节当天晚上举办游龙灯活动。每家每户男丁将花灯绑在长板凳上,扛着长板凳将村子绕一遍,长凳互相连在一起,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就像神龙游走,所以又叫做游龙灯。最早是用松木点油火作为“火龙”,后来逐渐演化成煤油灯、马灯,一直到现在用蜡烛和纸糊的板凳灯。

  “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都会举行游灯笼,其中以元宵节最为盛大,不论天气如何,11个自然村都会参加。”肖联兴说。(记者吴志明 通讯员庄国辉 实习生赖章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