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厦门一直是我引以为豪的地方。”昨日下午,在鼓浪屿一家咖啡馆,83岁的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小啜红酒,发出如此肺腑之言。

  郑愁予,祖籍河北宁河,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赴台,其成名作《错误》风靡一时,当时,整个台湾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那么,这位诗人跟厦门有怎样的情缘呢?他的《错误》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谈厦门 我是郑成功第11代孙

  “您是郑成功第15代子孙?对厦门是否有别样的感情?”面对导报记者的问题,郑老笑了,纠正道:“应该是第11代孙。”

  郑老说,在台湾,很多人都会问他:“您去过厦门吗?”对此,他都是如此回复:“当然,已经无数次了。”

  郑老告诉导报记者:“每次回答这个问题,向台湾人民介绍厦门时,我的心中都会引以为豪!”“我居住在金门。金门在哪?一个和厦门隔海相望的地方,全程不过35公里。”

  谈诗歌 赞舒婷用“性情”写作

  郑老此次来厦,是参加“2016凤凰·鼓浪屿诗歌节”,话题自然离不开诗歌。

  对于有部分声音认为“诗歌已经没落”,郑老反驳道,“诗歌永远不会消亡”。他认为,诗歌的本质并没有消失,只是形式改变了。当一位诗人需要谋生,需要创新职业,就不一定是一位专业的诗人,他可能会从事戏剧、建筑、音乐,但他们都在用“诗才”服务着大众。

  许多人都说郑老是“中国的中国诗人”,因为他是在古典文学中浸淫出来的。但郑老却说,一首好诗之所以能被人传唱不已,且乐于诵读,在于“诗性”,而所谓的诗性,讲的就是“真”,是诗人情绪的一种流露。你会感受到“非写不可”,不然就过不下去,这才是“诗性”的表达。

  在这点上,郑老还特别提到好友舒婷。他说:“舒婷就是本着自己的性情在写作,她的诗,能光顾到别人的感受。至今诵读出来,依然能让人感动,引起共鸣。”

  一提到他的经典作品《错误》,郑老说:“我是‘抗战儿童’。‘达达的马蹄’,那是我童年逃难时忘不掉的声音。父亲总在远方,母亲和我们就一直等待他这个‘归人’。”郑老说,一位有“诗才”的诗人,一定是生活“磨”出来的。

  谈爱情 他的诗促成多段姻缘

  郑老的名篇中,有不少爱情诗。郑老说,爱情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众生情,是懂爱的人就可以接受的情;二是事件情,是私密的,只有他们两人懂,其他人不懂诗的主题在哪;三是“泛滥情”,这样的情往往写得很华丽、漂亮,常讲“今生来生”。“这三种爱情诗,不管是哪一种情,都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拿来当作你自己的作品,赠与你爱的人。”

  正因为此,郑老的诗,在爱人的世界里,曾被赋予更多的价值。郑老分享了两个感人例子。他说,有7对台湾夫妇,有一天在美国通过朋友特别找到他,跟他诉说了他们和他诗歌的故事。其中有一对夫妻,先生追求太太时,当时太太正走在校园里,手里捧着郑老的诗边走边看,先生赶紧上前,将郑老的诗背出来,太太被感动了,最后结成连理。另一对,则是快要分离的夫妻,先生做出最后挽留太太的举动,就是将郑老所谓的“事件情”诗歌寄给太太,最后太太读懂了,两人和好如初。

  郑老说:“我觉得我对了,证明我以前写的爱情诗并不是写给单一的女孩,而是共性的,它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

  相关新闻

  中外诗歌“大咖” 同安访古寻诗

  导报讯 (记者 钱玲玲 通讯员叶文彬 韩超 陈嘉新)昨日,60多名中外诗歌界“大咖”前往同安采风,在同安孔庙、朱子学院等地展开了一场寻诗之旅,感受这座千年银城。

  来自印度的诗人、翻译家、文学博士墨普德先生,从事中国文学、文化、汉学教学工作多年,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这是他第一次来厦门,对这里的一切都感觉很新奇。在参观过程中,他用中文流利地告诉导报记者:“我最近正在翻译孔子思想的书,把《论语》《大学》《中庸》等著作翻译成印地语和孟加拉语。经过这次实地参观后,我觉得能给我今后的诗歌创作和翻译工作带来更多的‘诗意’,会让我以后写诗更有‘味道’。”

  台湾诗人颜艾琳,一路走,一路拍照。“这是我第一次来同安孔庙,很兴奋。据说台南的孔庙是同安人过去建的,所以我在这里看到的一切都感觉很特别。同安孔庙保留了很多闽南风格的颜色,也保持了闽南应该有的沉稳,修葺得很好。”

  颜艾琳说,她将把此行的所见所闻好好沉淀,将来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另外,她还很期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同安美食,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多了解同安传统文化。

  导报记者 林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