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外堆满了纸皮壳等杂物。记者 董春辉 摄

  厦门网-海西晨报讯 记者 董春辉

  同安阳翟村有一片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它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由于年代久远,建筑物已老旧不堪。近日,村里的老者和热心人担心建筑物进一步受损,期望有人来保护它。

  现状:杂草丛生墙破旧

  近日,记者来到阳翟社区,古建筑坐落于阳翟的东亭和西亭,被324国道分为两片,每片有3座古厝,中间一座是主厝,旁边两座则是护厝。

  记者来到东亭,发现主厝和护厝的结构、形制大体相同,规模巨大。拿主厝来说,它长100多米,宽约10米,由院子、祠堂、厅堂、绣房、花园等组成,有房间几十间。如果算上旁边两座护厝,那么这片古建筑总共有上百间房。

  据阳翟村村小组组长陈国强介绍,历史上,东亭和西亭的古建筑原本连成一片,比如今的规模大得多,但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其中有些古建筑被拆除,如今只剩下六座。“目前古屋只有些外地人住在这里。”

  在主厝的院子里,记者看到杂草丛生,纸皮壳、柴火等随意堆放,房前屋后的排水渠已经堵塞,污水积于其中,已经发黑。古屋的外墙整片剥落,夯土裸露在外,房子的一角已经坍塌,只剩下爬满植物的断壁残垣。记者注意到,在一间绣房里,屋顶的木梁腐烂,瓦片破损,形成一个小洞。

  专家:很有价值应保护

  据村民陈建国介绍,一到下雨天,房子就会漏水,屋外的积水还会倒灌。古建筑内不少文物被盗,有些则遭到破坏。他说,古厝进行保护,需投入数百万元资金,而村民拿不出这笔钱。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告诉记者,阳翟村的成片古建筑建于清代,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类似的古建筑越来越少,应尽快保护起来,因为它们是古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里面的卷帘、石雕、木雕、漆雕等十分精美,属于中国的传统艺术。”颜立水说。

  部门:建议提交申请

  记者随后采访了同安区文体局,工作人员蒋女士告诉记者,目前,阳翟村的古建筑群中只有陈氏祠堂是文物保护点,其他尚未列入,要保护起来比较困难,建议阳翟村搜集和整理资料,申请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从而对古建筑物进行整体保护。

  “同安文体局每年用于保护文物的经费只有10万元,显然是杯水车薪。政府呼吁陈氏后裔、社会乡贤等多种力量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蒋女士说。另外,为了更好地保护阳翟古建筑群,热心村民正计划成立文物保护小组,组建文物保护管委会。保护小组成立后,会组织村民定期巡逻,并装上监控。

  故事

  陈英才

  清代花生油大亨

  记者注意到,阳翟村的陈氏宗祠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文字:“陈锡英,又名英才,字俊卿,号定园,生于清康熙壬戌年(1682年),卒于乾隆乙酉年(公元1766年),享年84岁。锡英有大志,勤奋耕耘,至壮年就创立了东西亭基业,建有堂厝及书房,其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据此,村民认为阳翟村的这片古建筑是他们的祖先陈英才所建。

  关于陈英才,村里有一个流传百年的传说。据说,陈英才是三代单传,小时候家境贫寒,家族弱小,无人可依,常遭他人欺辱,他从小就发誓要富起来。 “后来,他开办花生油加工厂,生意越做越大,成为闽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富豪。”村民陈笃才老人说。村小组组长陈国强告诉记者,富裕起来的陈英才决定大兴土木,建造房屋。由于房屋规模宏大,当地便流传着“有陈才富无陈才厝”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