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泉州市网络文化传播协会3.0海丝文化公益团首次组织出行,参观了位于泉州市鲤城区的提线木偶剧团和印记闽南驿馆。

  “3.0海丝文化公益团是协会今年创新推出的文化+公益活动,其中,‘3’代表海丝文化、公益和亲子;‘。0’代表一点爱心。”协会会长蔡子怡在介绍成立文化公益团的初衷时介绍道,“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在感受、体验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海丝文化的同时,也让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学生、贫困儿童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难题。”

  当日下午,文化公益团一行先到泉州市提线木偶剧团观看了提线木偶公益演出,演出的剧目有《青春梦》、《小沙弥下山》、《红灯记》、《钟馗醉酒》等。当日下午参加演出的是剧团的90后表演工作者,虽然年轻,但是表演技巧和艺术丝毫不逊于老前辈,将几个人物的神采和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引起在座观众的一阵又一阵喝彩。“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协会活动部负责人李庆阳在活动过程中,也顺带向参加人员介绍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历史。

  随后,大家来到印记闽南驿馆,即,苏廷玉故居。“苏廷玉,宇韫山,号鳌石,又号退叟。厦门同安人,宋宰相苏颂第二十六世孙。其母庄氏,泉州城内人。道光二十年为大理寺少卿,不久,朝廷令他致仕回籍。二十二年七月,又以四品京堂起用,令他会同孙善宝办理苏州粮台,任务完成后,次年卸任回乡。”一到驿馆,馆内的工作人员便为大家介绍了苏廷玉的简介。印记闽南驿馆便是在苏廷玉故居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文化创意场所,馆内三进官厅通高皆约6米,各有厅柱24根,厅前各有一大石埕,二、三进厅堂前各有一方天井及东西两厢榉头。

  粗略估计,这部分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馆内前厅摆放的有提线木偶、陶瓷、泥塑等工艺制品,走到大厅,大家便可以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忙碌制作精美的刺绣,一部分成品已经悬挂在大厅的墙上,有十二生肖系列,还有关于海丝文化的部分景点刺绣作品。再往里走,就是一间古人结婚用的“新郎房”,里面有一张古色古香、雕龙画凤的木板床,床上有一条富有喜庆色彩的大红被,旁边还有梳妆柜等,与结婚有关的物品一应俱全。整个驿馆给人的感觉就是仿佛遇见了一位老者,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这个地方的历史和回忆,让大家对闽南文化、海丝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自从去年推出“闽南文化拾遗”活动,协会一直把推广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也将继续精心挑选富有海丝文化韵味的历史遗迹作为参观点,为助力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推广和传承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