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博物馆模拟元宵灯会场景 泉州市博物馆模拟元宵灯会场景
元宵花灯 元宵花灯

  元宵花灯

  元宵节亦称“灯节”、“灯夕”、“上元”。在这一天,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闹花灯。

  □早报记者 陈一鸣/文 颜瑛瑛/图

  灯节最早的历史记载从汉武帝开始。汉武帝在平定“诸吕之乱”后称帝,称帝时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五,祭拜“太一”(当时信奉的显赫神明)时汉武帝出宫游玩,刚好碰上民间放灯。于是定正月十五为“灯节”,有与民同乐之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每逢上元都要放灯三夜(十三至十五)。上元活动由于都在夜晚,故有“元夜”、“元夕”和“元宵”的称呼。节日的主要景物是“上元灯”,因此又有“灯夕”之称。

  泉州的“灯节”始于唐朝。唐代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带到泉州。元宵节是个赏灯的节日。在这一天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灯笼,男女老幼出门观灯赏景,好不喜庆热闹。

  花灯:

  艺术文化的结晶,点亮祝福

  泉州的元宵节有着特殊的民俗内容——睇灯。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口、店前都张挂着精心制作的一盏盏花灯。一到晚上,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灯河。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倾巢而出,走上街头,争相欣赏品评这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人人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祈望新年行好运。

  泉州的元宵节催生出泉州花灯,泉州花灯又红火了泉州的元宵夜。

  新春佳节,点一盏灯,温暖一家人。泉州花灯最具特色的当属“无骨灯”和“料丝灯”,其中“无骨灯”为泉州独创,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与一般灯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而“料丝灯”则八面通透,采取镂空的做法,点起灯后整体通透。泉州花灯聚集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体,极富工艺美术价值。灯中的人物故事,山水风光,民俗风情都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给人以陶冶与启迪,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孩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男孩的意义。

  由于元宵花灯是生育吉祥物,尤其被认为是生男之兆,所以又被新婚人家用来卜生男生女。泉州习俗,元宵节娘家必须送给新婚的女儿、女婿一对莲花灯,其中一红一白,挂在新人床上,元宵之夜点灯,视两灯熄灭的先后再卜生男或育女。

  赏灯文化很讲究 千盏花灯照泉州

  泉州赏灯文化由来已久,而“灯”文化也绝非字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挂灯是有讲究的。在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另外生男孩之家,会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

  如有年内出嫁的女儿,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而对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所以被称之为“送灯”。

  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饱含人丁兴旺的寓意,同时也是智慧游戏的代表词——出灯(也可称为“抢灯”)。而当孩子“游灯”时不慎把灯烧了,被称为“出灯”,如果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

  在古时,每当元宵节时,富人们会组成“游灯族”,穷人没钱买灯,便组成了“抢灯族”。在游灯的大街上,空手的穷人们用歌谣嘲笑提灯的富人“梅花灯,点不香;官刀灯,搅茅房”,随后一拥而上抢夺富人的灯,被抢的富人不仅不恼怒反倒兴高采烈,所以也被称为“抢灯”。

  猜灯谜是逛灯会的一大趣事,把谜语贴附花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其乐融融共庆佳节。

  如果你是春节期间来泉州,一定不能错过元宵佳节的“千盏花灯照泉州”的盛况。今年传统的泉州灯会将会在鲤城、丰泽两区同时举行。大家在中山中路、新门街西段、泉州商城广场和锦绣庄民间艺术园都能欣赏到展示着泉州风情的花灯。

  ■相关链接

  泉州民间特色赏灯活动

  嘉应庙数宫灯“很火”

  由晋江东石镇、台湾布袋镇联手申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民俗,如今的名气越来越旺,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自2007年以来,每一年元宵佳节举行的“闽台共数一宫灯”活动,都吸引着不少台湾乡亲乘船越海,送灯而来。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已有超过7000人次的台胞前来晋江嘉应庙进香、参加活动。而嘉应庙举行的数宫灯民俗踩街,也同时吸引了上千晋江市民的参与。

  东石数宫灯活动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地东石人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要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正中挂着一盏公共大红绣球灯。元宵午夜时分,各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当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数宫灯活动的重头戏“卜灯”:新郎官们在“三公爷”座前掷茭杯,掷得杯数最多的人,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把大红绣球灯迎回家。随后,其他人也将各自的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三公爷”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在晋江东石挂宫灯时,台湾的东石乡亲提前派人于正月十三回乡祭祀“三公爷”,把代表过去一年内台湾东石乡亲新婚的宫灯数带过来,再把故乡的宫灯数捎回去,两地互报宫灯数,共祝子孙兴旺。台湾乡亲代表也参与“卜灯”,若掷得大红绣球灯,正月十六得专船送回台湾,本地则必须出动“蜈蚣阁”欢送。

  元宵不二庵“斗闹热”

  不二庵俗称庵宫,位于晋江东石张厝头北约200米处,原属十一都顺和里型厝境内,今梅峰村西。

  要去不二庵“斗闹热”,最好的日子莫过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每逢此时,不二庵所在的晋江东石梅峰(型厝)村都要举行盛大的“游灯”仪式来庆祝节日。

  而“游灯”仪式与不二庵还有不浅的渊源。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自北宋进士颜怿建村聚居以来,型厝村便有上元“游灯”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而且代代相传,历久不辍。据《西山杂志》记载,颜怿就是“不二庵”(俗称庵宫)的始创者,原为其母诵经礼佛之所,如今已成为村中历年元宵“游灯”活动的终点站,也是供人们叩拜祈福之地。

  “游灯”活动包括“舞香龙”、“烧火把”、“酒盏灯”、“採轿脚”、“火鼎公婆”等节目。游行路线主要围绕型厝村周围的村路以及空旷地带,终点即是“庵宫”(不二庵),即围绕本村所有民居一匝,亦被称为“绕境”。相传是因型厝村前村后各有条大坑沟,过去常常遭水患,村人认为有邪鬼魔祟扰乱乡里,因而每年元宵节连续三晚举行“游灯”活动,意在以“火龙火马”烧掉肮脏,驱除邪祟,祈求全村风调雨顺,人口安宁。而今,已经成为当地庆祝元宵,祈求新年风调雨顺的独特民俗活动。